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前几天参加了一次单位的讲课比赛,我是当评委,比赛的内容是讲授银行的一个贷款类产品。

 

这个银行的贷款类产品是啥就不提了,跟大家在网上能看到的借钱广告差不多,不需要抵押,也不需要提交什么资料,直接在手机上操作就能借到钱。银行其实还挺厚道,这个贷款利率不到6%。

 

在讲课的时候,大部分人都用了相同逻辑的例子:特别想要某个很贵的东西,但是没有钱买很痛苦,现在银行可以借钱给你,哇,生活一下子变好了。

 

说句不太客气的话,好多同事介绍借钱的例子让我感到非常不舒服。借钱又不是不用还,怎么就“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”,然后靠借钱就把问题高高兴兴解决了呢?这几年银行不好干,抱怨收入不行的同事那么多,有几个敢借钱去给自己圆梦的呢?

 

在引诱客户尤其是年轻人借钱消费这件事上,银行做的并不算过份,比如利率算低的,广告力度也一般,真违约也不会用啥黑招数,但我仍然讨厌这个路数。这些举例是不诚实的,夸大的借钱的好处

 

道理其实特别简单,别人借钱给你消费的逻辑,是“提前消费”,不是提高标准消费。

 

你想消费的这个东西,本来就可以通过攒钱买得起。只不过你现在不想等了,决定以多付利息为代价,提前消费这个你本来就买得起的东西。

 

如果这个东西你本来就买不起,那自然也就不存在提前消费的可能,就算别人肯借钱给你也同样买不起。

 

我知道肯定有人会说房贷。但房子这个东西,算投资品,并不是消费品。计算通货膨胀率的时候,只考虑房租有没有上涨,并不考虑房价有没有上涨。再加上房贷的期限动辄20年以上,也让还款压力轻了不少。

 

换到消费品就彻底两码事了。消费品是不可能像房子那样增值的,借钱是扎扎实实的负担。买不起就是买不起,有人借你钱照样也买不起。

 

这个道理真的很简单,简单到似乎不用多说,可实际生活中会怎么样呢?

 

 

上面这个微博上看到,就是几个缺乏基础理财知识的年轻人被坑的例子。

 

堂堂大学生,四年大学的学费才多少钱,何德何能去上16万的补习班?仔细看其中的诉苦,很多人说是被培训机构洗脑。之所以这么容易被洗脑,还是最最基础的道理就没想通。16万的补习班根本负担不起,想清楚这个事情就别接茬了,无论对方说的再天花乱坠也负担不起。

 

回到银行讲课比赛这事,尽管会显得非常幼稚非常理想化,但我仍然希望各位银行的同事能守住这条底线,我们该做的是为“提前消费”提供另一个选择,不要试图引诱年轻人去买自己其实买不起的东西。

 

老老实实地介绍资产配置,说清楚借钱是救急不救穷,再能教客户对比一下不同借钱方式的利率更好。合理的提前消费可以理解,千万不要冲动消费自己根本买不起的东西。银行人应当是一个有尊严的职业,主动牺牲自己这份尊严不是什么好事情。

 

关于网上借钱的利率到底有多高,请参考我这篇文章:网上借钱的傻孩子,你真知道借钱利率有多高吗?要用XIRR公式去计算,千万别跟着直觉走。数字不会骗人,人才骗人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康宁1984

康宁1984

109篇文章 5年前更新

银行职员,虎嗅网作者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