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在十一长假之后,大家会发现自己在手机银行里常见的那些理财,门槛从原来的5万元下降到1万元。

 

关于这一点,微博上自然有很多风凉话,其中最多的就是“割韭菜”。我仔细观察了好多留言,发现他们的逻辑是:既然门槛降低了,那么以前只能骗5万元以上的,现在1万元就能骗,所以是割韭菜。

 

所谓“牢骚太盛易断肠”,现在好多人简直成了SM爱好者,每天不找点药丸的新理由,就感觉日子没发过。

 

希望这篇文章能解释清楚“银行理财”这个问题,让大家感到安心,不至于被贩卖焦虑的文章带偏。

 

关于银行理财的“割韭菜”说法,最关键的地方是故意混淆“银行销售的理财”、“银行自己的理财”和“打着银行旗号的骗子理财”。

 

把这三个看似都是“银行理财”的意思搞清楚,你就不会那么容易被贩卖焦虑的人唬住了。

 

一、银行销售的理财

 

请大家一定要牢记,银行是离老百姓最近的金融渠道,各种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大部分都可以在银行买到——但这些钱是通过银行给了别人,并不是像存款那样银行自己留着。

 

比如股票市场,你在银行买的股票基金就是去买了股票;比如债券市场,你在银行买的债券基金就是去买了债券;比如银行间存款市场,你在银行买的货币基金大部分都存到了银行。除了上述这些公募基金,私募基金可能还会去做更广泛的投资,你还可能在银行遇到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推出的产品,以及各种可以当理财的保险产品。

 

这些“银行销售的理财”,都不是咱们今天要说的“银行理财”。因为你的钱并没有最终给了银行,而是交给其他金融机构去投资。

 

说实话,通过银行卖的这些理财,整体看可靠程度还是很高。出问题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私募基金和保险,前者其实够资格买的人并不多,后者是因为合法的产品被推荐给不明所以的客户。

 

银行里并不存在一小撮阴险狡诈的人琢磨怎么骗你,大家都清楚银行渠道卖其他金融机构的产品要搭上自己的招牌。尤其是我们几家国有银行,领导们都是要走仕途的,讲政治才是最高原则。

 

二、银行自己的理财

 

这次门槛从5万元降低到1万元的理财,属于这类“银行自己的理财”。你把钱交给银行,然后也确实是银行替你去做投资,最后再连本带息把钱还给你。

 

原来的5万元门槛不是银行自己定的,现在降低到1万元也由不得银行。金融监管政策怎么定,银行就怎么执行。

 

要知道,对于银行这样的传统金融机构来说,可没有互联网金融那么大的自由。大家总爱说“法无禁止即可为”,互联网金融恨不得啥都先试试再说。银行这个体量的金融机构真不可能这么自由,不信你问问在银行工作的朋友,各种内外部检查从年初到年底根本不间断,基本没有什么自己发挥的空间。

 

这类银行理财的初衷,是跟保本的银行存款区分开。想稳妥拿保本收益,就老老实实存款,银行拿着你的钱去做投资,赔再多也不影响你的银行存款是保本保息的;想拿高收益,就去买银行理财,收益高风险就高,银行拿理财的钱做投资亏了要风险一起分担,不能像银行存款那样旱涝保收。

 

到这里希望大家能理解关键一点,对个体有利的事情,未必对整体有利。

 

所谓“刚性兑付”,就是不保本的银行理财从来没有亏本的时候,买的时候说收益是多少,到期就是多少,即便真亏了也有银行自己掏钱补贴。这样看似保护了个体的利益,其实整体聚集了风险,会像一个堰塞湖那样成为定时炸弹,真要扛不下去的时候大家一起完蛋。

 

大家可能听过的“资管新规”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,保本理财不许再出了,银行理财也不能再宣传预期收益,未来会全部转向基金那样的净值型产品。

 

大家现在看到的购买门槛降低,就是这个“资管新规”中的一小部分内容,后续还会有更多改革,例如这些银行理财会彻底从银行本身剥离出去。

 

改革最终的目标,就是风险与收益相匹配。如果你什么时候感到市场上真正保本保息的理财只有银行存款,其他理财再怎么吹牛也没法让你彻底放心,那就说明改革到位了。

 

三、打着银行旗号的骗子理财

 

到这里你就会发现,那些说风凉话的人所谓的“割韭菜”,其实都是骗局。

 

比如,银行的人假借银行的名义卖理财,其实钱都转到自己的账户上炒股去了——这是犯罪行为,银行也是受害者,当让银行同时也要承担管理不善的职责。可真要仔细看看案例,你会发现其中很多受害者其实心知肚明,都知道自己的钱给了某个人,根本不是给了银行。

 

还有很多PXP的问题,我认为这是近几年金融自由化的一场清算,在其中倾家荡产的人确实很可怜,但补偿只能来源于犯罪分子被清算的资产,没有人或其他机构应该出钱为他们的损失兜底。现在说什么“搞死PXP就是为了现在用银行理财割韭菜”,这些追求高收益的人当初不也没满足于正常的银行理财嘛。

 

大部分莫名其妙的银行理财骗局,银行在其中都是一个幌子。真要把钱给了银行,也不至于搞出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。

 

未来银行之外的投资渠道会越来越丰富。所谓打破银行垄断,不是让银行间的竞争继续增加,而是要让各种金融机构丰富起来,避免所有的压力都集中在银行这么一小撮金融机构身上。

 

无论未来的理财产品再怎么丰富,各位一定要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有清醒的认识。盲目自大不可取,自怨自艾当韭菜也不可取,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,才能在变革中获得更大的收益。

 

前阵子不是还担心阶级固化吗?全体中国人平均每月的可支配收入才2600元,如果靠瞎焦虑就能稳住自己的位置,那些真正贫穷并且努力向上的中国人,又该怎么实现阶级向上跨越呢?

 

同样的道理,真要担心被割韭菜,别下场当韭菜就完了,到处说风凉话干啥?

 

希望我的读者不要受这些人影响。这些人有的是靠贩卖焦虑来吸引流量挣钱,有的是表演性人格靠这个吸引眼球自己爽一把。


如果你既没法靠贩卖焦虑挣钱,又不会因为宣扬焦虑心里暗爽,跟着起哄图个啥劲呢?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康宁1984

康宁1984

109篇文章 5年前更新

银行职员,虎嗅网作者

文章